卢黎歌,李华飞|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 谋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整体性解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载于《探索》2021年第1期。
引用格式:卢黎歌,李华飞.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 谋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整体性解读[J].探索,2021(1):1-15.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从文本整体来看,《建议》坚守人民立场,依据两个重大判断来制定远景目标,按照三大板块十五部分结构的思路来设计“十四五”规划与远景目标,依据新阶段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新表述,遵循五个原则保障规划顺利实现,设定“十四五”期间的六个主要目标,实现“十四五”期间七个重点问题的突破。《建议》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制定的,对实现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整体性地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建议》的内容与精神,有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建议》的贯彻落实,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卢黎歌,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华飞,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站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国家发展重要历史节点,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的国际变革局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目标设计,对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作出战略部署。它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对《建议》进行整体性阐释与宣传,有助于全国人民深入了解其内容与精神,深化认识,形成共识,为顺利实施规划和远景目标奠定思想基础;有助于凝心聚力,汇聚智慧,使中共中央制定的规划建议和远景目标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在实践中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着眼于一个重要特征、两个重大判断、三大板块十五部分结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个遵循原则、六个主要目标、七个重点问题,对《建议》进行整体性解读阐发,以便有助于我们理解《建议》的内容与精神。
1 一个重要特征:坚守党的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建议》的起草过程生动体现、诠释、表达着人民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贯彻落实。
1.1 问计于民生动体现群众路线
“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是《建议》起草的重要特点。《建议》起草过程中,党中央用多种方式和渠道问计于民,将民众智慧融入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之中,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坚定决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建议》的起草工作来看,贯彻群众路线、汇聚民智的特点十分鲜明。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就要充分听取人民意见,汇聚民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召开座谈会,当面听取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尤其是专家学者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简称“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党中央还在网上征求意见,这种方式在党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史上尚属首次。起草中央全会文件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建议》的起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顺应民意的政治理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中共中央制定的建议规划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位网友“互助性养老”的建议最终被写入全会文件,充分反映了《建议》的起草和编制立足国情,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建议》最大限度地顺应和采纳民意,因而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真正做到了与民意同频共振。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人民立场,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去的彻底性和全面性。
1.2 取信于民生动诠释人民力量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前提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行为取信于民,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全党必须“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建议》的起草和编制是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取信于民的生动写照。《建议》的起草利用可视化的数字图景和精准的数据分析获取民众信任、汲取人民智慧。习近平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就其起草过程的描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建议》诞生过程中,100多万条网友留言、1000余条建议的明确表达,国家高端智库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对重大课题的研究及其形成的130多份研究报告,《人民日报》等5大平台同步推出的供网民意见直通党中央的建言“十四五”专栏,生动体现了党中央对尊重民意、取信于民的高度重视。文件起草组对《建议》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366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546条,多处改动的背后,是不负人民重托的赤诚之心,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吸纳覆盖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意愿的积极回应。《建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以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展开,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际“答卷”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客观上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1.3 造福人民生动表达执政理念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涵。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3次,成为高频词汇。《建议》的起草、编制和主要内容,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而奋斗的初心与使命,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建议》的起草和编制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议》倾注了大量心血,彰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先富带动后富”,到《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与历史使命。《建议》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条主线,围绕就业、收入、教育、文体、健康和养老等诸多民生领域,明确重大任务,切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意愿,回应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这一切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现代化建设图景,能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力量,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2 两个重大判断:制定宏伟蓝图的时代依据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建议》开篇高瞻远瞩地作出两个重大判断,揭示出“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制定的时代依据。
2.1 于决定性成就中实现伟大复兴新跨越
《建议》从宏观上充分肯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进一步彰显,指出了开启新阶段的坚实政治基础;在微观上从我国经济水平、运行和结构,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年产量,污染防治,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就业、医保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民生问题,文化、国防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成就,作出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大判断。这个判断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设计提供了现实性依据和科学性合理性解释,也增强了全国人民实现目标的必胜信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意义非凡。“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五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建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国防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总结。这些决定性成就的取得,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外交、安全基础,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四个自信”。其二,铿锵有力地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小康理想的夙愿。这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巩固了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其三,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印证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机活力。其四,为那些面临困境而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2.2 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孕育先机、开创新局
《建议》立足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点的大局势中,作出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重大判断。这个判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方面在变局中继续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奋力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要发挥已有基础的效能,抓住机遇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于变局中开新局。另一方面准确认识变局中的新挑战,处变不惊,保持定力,与时俱进地思考谋划回应之策,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和战略准备,运用中国智慧在危机中育先机,化不利为有利,坚定不移地实现规划任务和远景目标。
在世界发生的大变局中,局势的剧烈变动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它会成为破旧立新、格局重塑的重要推手。在变局中危机与机遇是并存的,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的,并实现了重大历史进步。“十四五”期间我国仍然会面临复杂艰难的国际局势,但每一个危机新变化背后往往孕育着新的机遇。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仍然是当务之急,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准确认识变局中的新挑战、新变化,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捕捉、创造机遇,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运用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续谱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3 三大板块十五部分结构:逻辑缜密的规划设计
《建议》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逻辑思维,也为我们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精神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相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言,从大板块来看,“十四五”规划建议保持了传统的三大板块宏观结构,但是部分结构有着明显的变化。“十三五”规划建议由8个部分构成,而“十四五”规划建议由15个部分构成。部分结构的改变,反映出“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思维理路变化。对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要义。
3.1 “总论”奠定规划基础
“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第一板块是总论,即宏观论述。“十三五”规划建议由形势与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与基本理念这两部分组成。而“十四五”规划建议则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这两部分组成。相较“十三五”规划建议,“十四五”规划建议不仅新增了远景目标,而且在结构上也有变化。首先,“十四五”规划建议第一部分先对五年来取得的成就、国内外形势、历史的方位做了科学判断与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振奋人心的远景目标。这样的布局使我们对远景目标的历史依据、前提基础、现实条件、可行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也为第二板块进一步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奠定了现实基础。其次,“十四五”规划建议把指导思想由原来的第一部分移至第二部分,与必须遵循的原则、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作为一个理论性的整体,形成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的清晰思路,在理论上指明了“往哪个方向去”“怎么干”“干什么”的逻辑思路。指导思想补充了时代新内容,使之更加充实完善。基本原则突出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增添了系统性的新原则。五年实现的主要目标以六个“新”来体现目标的标准提升,并增加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提出了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目标。
3.2 “分论”阐释破解之道
“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第二板块为分论,即分领域论述。“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框架,分述了重点任务。“十四五”规划建议同样也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但安排了12个部分,明确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科技创新涉及4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领域体系。产业发展涉及5个方面,体现了回应产业发展中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重大问题。国内市场部分提出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创新思路,既反映了对当前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的敏锐把握,也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化改革的目标在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达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区域发展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意在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绿色发展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及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外开放意在坚定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社会建设体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民生福祉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安全发展立足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从国家、人民、社会三个层面对发展和安全作出统筹安排。国防建设立足于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提出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这样,《建议》在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当前我国各个领域面临的新问题中都有了新的理论创新,把国家发展战略与具体领域的发展战术进行了充分融合,目标要求高远务实,任务部署指向明确,指导性极强。
3.3 “结尾”推进目标实现“十四五”规划建议
第三板块为结尾,即总结论述。“十三五”规划建议包含第八部分和结束语,主要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而“十四五”规划建议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不仅守正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且创新于将“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结语扩展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体现了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的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建议结尾部分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其中,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我国实现远景目标的政治保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以及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问题的论述,则是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的研判,体现了党中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新征程的战略调整
《建议》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表述,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建议》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新表述是一个重要变化,反映了《建议》对国家发展战略有新的部署。
4.1 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性考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起深刻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对推进伟大事业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即将实现之时,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内涵式推进,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四个全面”战略的历史使命不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结束,而是融入新的战略内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长期性和稳定发展。新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个部分都是长期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这个战略目标顺乎规律的延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输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保障支撑是治国理政的长期任务,也需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组织保障,永远在路上,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确保国家永续发展。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式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长期战略的需要。
4.2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定位考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调整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定位的战略考量。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稳步增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五年,在农业、工业、能源资源、社会民生方面都应当明确现代化的科研方向。“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科技创新活力的激发、国际经济科技合作的强化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在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下,我国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将极大增强,但也面临来自某些国家的强大阻力与遏制。阻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破坏性的贸易进攻加强、金融市场的压制增强等,都会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因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走向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为此,党中央全面考量当前社会发展的准确定位,既立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实际,也适应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既符合了中华民族奋斗目标演进的历史趋势,又切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为我国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奠定基础。
4.3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方位考量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奋力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发展阶段人民对更高质量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等期盼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层次不断呈现升级的态势。这表现为,在经济上的需求向综合发展型经济和富裕提升型经济转变,在政治上对民主法治的呼声增强,在文化上要求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上更加渴望公平正义,在生态上追求美丽中国,需要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不断满足人民对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希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引领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目标,定方向、定标准;全面深化改革为新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新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为新目标的实现提供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在新目标的引领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 五个遵循原则: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基本保障
《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一切规划、行动、奋斗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具有根本性、确定性、坚定性。
5.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建议》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第一条原则,具有关键指向性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深刻认识和坚决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可以从党的领导、全面领导、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主要的科学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建立的先进政党,即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也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总结出的科学经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关键所在。其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核心在“全面”二字,需要加强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核心领导作用。其三,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而又极为复杂的社会工程。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对外开放,还是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各个因素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艰难和繁重的任务,更加复杂的挑战。无论是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都说明,保证我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愈加离不开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的政治领导、强大的政治合力,即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5.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建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第二条原则,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认识和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从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其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应围绕人民需求而推进。其二,从历史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旨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所取得的,因而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历史决定的。其三,从实践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适应发展新情况、抓住发展新机遇、迎接发展新挑战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国发展面临深刻复杂严峻的形势与挑战,发展风险与矛盾增多,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3 坚持新发展理念
《建议》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第三条原则,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引领。深刻认识和坚决落实新发展理念,可以从其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其一,从必要性看,坚持新发展理念是由其深刻的基本内涵决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发展着的理念,五个方面相互促进、互为贯通: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其二,从紧迫性看,坚持新发展理念是由当前国内国际严峻的发展环境决定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国际的动荡变革与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交互影响,使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必须保证新发展理念得到有效坚持和贯彻落实。其三,从重要性看,坚持新发展理念是由其成功经验和我国未来发展决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充分证明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正确性与有效性。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不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基础性、关键性、原创性领域的突破,都需要新发展理念的长期坚持与贯彻落实。
5.4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建议》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第四条原则,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深刻认识和坚决落实深化改革开放,可以从深化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来理解和把握。其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与军队等各个领域的显著成就,充分证明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科学性、正确性与重要性,因此必须始终贯彻落实。其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两大奇迹”,一方面表明深化改革开放保证了我国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为“十四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保证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招。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化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原则的坚持与贯彻落实。无论是从我国国内发展需求还是从国际发展环境来看,深化改革开放都是保持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发展所需的重要动力和生机活力。
5.5 坚持系统观念
《建议》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第五条原则,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法。深刻认识和坚决落实系统观念,可以从系统观念的科学性、重要作用、决定性意义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其一,系统观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都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人为地加以割裂也就难以取得预期发展效果。只有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二,系统观念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实践的有力证明。党的十八来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四个自信”等方面运用系统观念,对国家的发展作出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平稳运行。其三,坚持系统观念对于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在于“全面开启”。这就要求必须是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开启并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够整体地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局视野谋新篇,统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工作,聚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6 六个主要目标:达致“十四五”规划的实践旨归
《建议》提出的六个主要目标,既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也是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阶段性任务。它体现了《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的特点。
6.1 效益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建议》提出的第一个目标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这体现了新时代新历史节点上发展的效益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效是举世公认的。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如何取得新成效,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解决不平衡方面,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稳固农业基础、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开发,使后发展地区和领域加大发展步伐。在解决不充分方面,要更加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充分挖掘增长潜力;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挖掘国土空间效能;要通过需求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要通过显著提高创新能力,使科技在世界的领跑方阵中有更多的中国身影,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6.2 动力目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建议》提出的第二个目标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这体现了新时代新历史节点上发展的动力要求。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我们在“赶上时代”进程中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如何迈出新步伐,从而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关键在于进一步解决市场的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新要求的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方面;二是市场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三是市场主体活力激活的政策要素如何及时到位;四是市场体制中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公平竞争制度如何进一步健全。解决好这四个关键问题,形成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会为我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体制机制基础,提供巨大发展动力。
6.3 社会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建议》提出的第三个目标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这体现了新时代新历史节点上文化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为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如何做到新提高,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提高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水平;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公民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人的身心健康素质,需要在医疗、养老、心理咨询等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进行科学地引导,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人的文化自信,需要通过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和普及,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6.4 生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建议》提出的第四个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体现了新时代新历史节点上环境发展的方向。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新进步,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关键在于使生态理念和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进人们的生态环保行动。从国家治理层面,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能源资源配置与有效利用、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和政策导向;在个人层面,逐步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参与社会的各种绿色活动,为改善生态和居住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6.5 民本目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建议》提出的第五个目标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这体现了新时代新历史节点上人民的本质需求。民生福祉涉及14亿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获得感。今后一个时期,民生福祉如何达到新水平,让14亿人民分享国家发展红利,关键在于解决发展效率中求公平的问题:一是从保障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分配结构的改善入手,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二是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入手,解决全民受教育程度和质量的公平问题;三是从改善公共服务保障入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四是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入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返贫的可能性。《建议》对此作出了一一回答,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人民的民生福祉将达到新水平。
6.6 治理目标: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建议》提出的第六个目标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体现了新时代新历史节点上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治理效能如何得到新提升,以保障国家发展有序有效地进行,关键在于解决治理主体能力的提升和对治理的有效保障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理顺不同层次治理主体的功能职责,提高各层次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协调解决好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将会是今后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的重要内容。对治理的有效保障,需要加强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行政效率,使人民更加增强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需要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加强社会安全保障建设,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急解决突发公共事件、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有更为有力有效的手段和能力;需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利益不受侵犯。通过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一方面推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7 七个重点问题: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突破
《建议》指出需要解决的七大重点问题,科学把握和有效解决这七个重点问题,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以及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关键。
7.1 突破发展桎梏,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议》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命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的发展已经迈过了低质量发展的门槛,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质量、效率摆在突出位置,实现从“有没有数量”向“质量好不好”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发展桎梏,转变发展观念,“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解决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难关,拥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科技基础。“十四五”期间要以高质量为发展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突破发展中“质”的关卡。
7.2 突破旧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于重大历史节点、面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冷静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作出的正确战略抉择。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奋斗,我国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调整经济循环结构的诸多条件均已成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二是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所决定的。我国对外开放以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加强了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并适应了开放的经济环境。尤其是进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逐步适应了世界经贸规则和规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格局重组,使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立足于国内市场发展经济同时保持对外开放,可以在国际经济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四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也必须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7.3 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经济目标
《建议》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采取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国际严峻局势和党的顶层决策作出了科学判断。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一,体现了党中央“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思路。《建议》提出“十四五”规划的六大主要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九大远景目标,而不是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目标以及二〇三五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中长期规划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我国发展要切实基于满足民生福祉的追求而不是单单苛求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的数量增长。这体现了集中精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我国的主要任务在于谋求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高质量、结构优化、供需平衡、满足民意的发展,就要立足于切合人民需求的发展目标进行定性分析,实现对质的关注,超越对量的追求。
7.4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实质性进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落脚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上,这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国家主导现代化的模式下,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能力本身的发展。”当国家步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建议》明确提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的确定性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富裕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脱贫攻坚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坚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的综合考量。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努力践行,又需要中长期筹划。党中央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收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治理七大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且符合规律的落实方向和工作要求。其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点在于实现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共同富裕具备经济基础和政治保证。其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于统筹“共同”与“富裕”,需要切实推进区域间、城乡间、民族间、阶层间的共同富裕,推进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共同进步。其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突破点在于“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
7.5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中国
发展和安全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辩证统一。发展需要安全的环境才能顺利进行,发展又为安全提供了保障。《建议》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是党中央立足国内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风险与矛盾作出的科学考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当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的不断上演,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未来一个时期内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只增不减,党中央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运用底线思维、提高堵漏本领,将风险、挑战与危机有效防范化解,才可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其中,重点在于将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难点在于同时抓好发展和安全,如何在满足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且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障更高水平的安全建设面临的矛盾与难题不少,需要提升国家安全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保证发展的稳定推进;突破点在于树立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7.6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现代化建设
《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系统观念”。要坚持用系统观念谋求整体规划、战略规划,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推动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系统观念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谋篇布局。首先,“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方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全国一盘棋,需要党中央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其次,坚持系统观念在于把握动态分析、辩证转化的方法。运用系统观念分析问题,坚持系统全面地而非零散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静止地、辩证联系地而非形而上学地观察与分析事物,这对于在重要历史交汇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再次,坚持系统观念在于把握整合贯通、寻求最优解的方法。系统观念的精髓在于登高谋远、寻求有效解决方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新阶段确保和继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奇迹”,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化危为机的转化能力。“十四五”期间以及今后较长一个历史时期,解决新问题、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补齐短板、提高实力、化危为机、转危为机,都需要系统观念的智慧支撑来推动规划任务的贯彻落实与远景目标的实现。
7.7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彰显四大优势
《建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并依据2021年上半年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的系统评估和总结,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严格的评价标准,涵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等多方面目标,也包括城镇化率、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优化、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等具体指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深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的发展优势,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机遇优势。这四大优势为新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8 结语
《建议》聚焦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解决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并作出战略部署,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底蕴、实现方式与路径选择,进一步振兴世界社会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建议》的贯彻落实、重大深远意义的实现,依赖于全体人民科学理解、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与践行思路,也建立在全国人民形成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思想基础和举国共识之上。因此,对《建议》进行整体、科学、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解读和阐释,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谋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